我國科研團隊成功研制微型紫外光譜儀芯片,填補紫外波段微型光譜技術空白
    光譜信息作為物質的“光基因”,能夠反映物質本征屬性。光譜成像技術憑借“譜圖合一”的特性,可同步獲取檢測目標的光譜特征與空間幾何特征等多維度數據,在物質成分分析、環境實時監測、衛星遙感、深空探測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前景與戰略價值。然而,傳統光譜成像技術依賴幾何分光與機械掃描模式,存在系統復雜、體積龐大、難以集成、成本高昂等問題,無法滿足集成便攜式、快速響應智能光譜成像儀的應用需求。尤其在對生物制藥、有機物及分子檢測具有重要意義的深紫外/紫外波段,受材料、工藝與結構復雜性限制,片上微型紫外光譜成像技術長期處于空白狀態,成為制約該領域發展的關鍵瓶頸。
    2025年9月26日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電子學院孫海定教授領銜的iGaN實驗室,聯合武漢大學劉勝院士團隊,在國際頂級期刊《NaturePhotonics》在線發表題為“AMiniaturizedCascadedDiodeArraySpectralImager”的研究成果。該團隊成功研制出基于氮化鎵(GaN)的微型紫外光譜儀芯片,并實現片上光譜成像,不僅填補了微型光譜儀技術在紫外波段的空白,更為緊湊型、便攜式光譜分析與成像芯片的大規模制造及應用奠定基礎。

    核心技術突破:GaN級聯架構與DNN算法深度融合
    為解決傳統光譜技術的微型化難題,研究團隊創新提出新型技術路徑,通過硬件架構設計與算法優化的協同,實現紫外波段光譜探測的高精度與高響應速度。
    1.GaN基級聯光電二極管架構創新:芯片核心采用兩個不對稱pn二極管垂直級聯結構,可在2英寸晶圓上完成陣列化制備,并通過鍵合工藝實現光譜成像芯片集成。該架構可通過外加偏壓調控載流子的波長依賴傳輸行為,實現電壓可調的雙向光譜響應,突破傳統結構光譜響應固定的局限,為寬波段、靈活探測提供硬件基礎。
    2.深度神經網絡(DNN)算法融合:針對光譜信息重構需求,團隊將芯片獲取的光電流信號與DNN算法深度結合,實現對未知光譜信息的高精度重構。在紫外波段(250365納米)測試中,該芯片光譜分辨率達0.62納米,響應速度快至10納秒,兼顧探測精度與響應效率,滿足實時檢測場景需求。
    應用驗證:有機物質光譜成像測試成效顯著
    為驗證芯片性能與應用潛力,研究團隊以橄欖油、花生油、動物油脂、牛奶等有機物質液滴為檢測對象,開展光譜成像實驗,充分體現芯片在有機檢測領域的實用價值。
    實驗中,芯片每個像素可捕獲波長相關的光電流信號,形成完整三維數據集。經DNN算法光譜重構后,生成高分辨率光譜圖像,清晰呈現不同有機物質在紫外波段的獨特吸收特性及其空間分布,實現有機物質的空間分辨與單次直接成像。對比商業光譜儀測試數據,該芯片的光譜重構結果高度吻合,證明其精度可媲美傳統大型設備,為替代傳統光譜儀、實現設備小型化提供關鍵支撐。
    未來發展前景:多波段擴展與低成本規模化應用可期
    該研究提出的微型光譜儀芯片架構具有極強的擴展性與產業化潛力,未來可通過技術優化進一步拓展應用邊界,降低應用成本。
    波段覆蓋范圍擴展:通過調整芯片內化合物材料組分及摻雜特性,或采用硫化鎘、氧化鋅等二六族化合物半導體,以及砷化鎵、磷化銦等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,可將芯片工作范圍從紫外光擴展至可見光、紅外光波段,覆蓋更多領域檢測需求,如紅外波段環境氣體監測、可見光波段物質成分分析等。
    尺寸優化與成本降低:芯片制備工藝完全兼容現有先進半導體大規模制造流程,未來可將特征尺寸進一步縮小至亞微米甚至納米級,提升光譜成像分辨率;同時,規模化生產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,預計成本可降至傳統光譜儀的百分之一,為便攜式、可穿戴式光譜探測設備的普及提供經濟可行性。
    正如硅基CCD/CMOS芯片推動數碼相機大規模普及,該GaN基微型光譜芯片的問世,有望引領光譜成像技術進入產業升級新階段,為下一代小型化、便攜式智能光譜設備的發展提供技術范式。
    研究團隊:多學科協作奠定科研基礎
    該成果的取得離不開研究團隊的長期積累與多學科協作。通訊作者孫海定教授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、博導,iGaN實驗室負責人,長期致力于GaN半導體材料外延、紫外光電器件與電子器件設計制備研究,入選科睿唯安全球前2%頂尖科學家榜單、愛思唯爾“中國高被引學者”榜單,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;第一作者余華斌博士后、MuhammadHunainMemon博士后、高志祥博士研究生、姚銘家碩士研究生等在寬禁帶半導體領域具有深厚研究積累。此外,武漢大學劉勝院士、浙江大學楊宗銀教授、劍橋大學TawfiqueHasan教授為研究提供重要指導與支持,多學科力量協同為技術突破提供保障。
    該微型紫外光譜儀芯片的研制成功,標志著我國在光譜技術微型化領域掌握核心競爭力,為后續技術產業化與應用落地奠定堅實基礎,將推動光譜成像技術在高通量實時生物分子檢測、片上集成式傳感等領域的廣泛應用。
    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該微型紫外光譜儀芯片技術研究報告框架?框架將涵蓋研究背景、核心技術、實驗驗證、產業化前景、團隊介紹等模塊,方便用于學術匯報或技術梳理。
▍最新資訊
-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Nature研究突破:WO3基可調彩色電子紙攻克顯示技術瓶頸,像素密度超iPhone15五十倍 隨著虛擬現實(VR)、增強現實(AR)等沉浸式技術的快速發展,顯示器件對分辨率的需求急劇提升,需逐步趨近人眼視網膜解析極限;同時,動態顯示場景對刷新率的要求及傳統顯示技術的物理局限,共同構成當前顯示領域的核心挑戰。2025年10月22日,瑞典烏普薩拉大學KunliXiong教授團隊在國際頂級期刊《Nature》發表題為“Videoratetunablecolourelectronicpaperwithhumanresolution”(具有人眼分辨率的視頻幀率可調彩色電子紙)的研究成果,以三氧化鎢(WO3)納米盤為核心構建新型反射式彩色電子紙,首次同時實現視頻級刷新率、人眼級分辨率及全彩顯示,為解決傳統顯示技術困境提供創新方案。 2025-10-31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激光波長的決定機制與應用特性解析 在現代科技領域,激光的應用已滲透至商業掃描、演藝工程、工業加工、醫療診療等多個場景——超市收銀臺的紅色掃描光束、舞臺表演的綠色激光特效、工業車間的紅外切割射線,雖同屬激光范疇,卻在顏色、功能上存在顯著差異。這一差異的核心根源,在于“激光波長”的不同。本文將系統解析激光波長的本質、決定因素及應用場景,揭示其背后的科學原理。 2025-10-31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維孤子表征難題獲突破:時空色散傅里葉變換技術為鎖模激光器研究開辟新路徑 在激光技術領域,高功率、高穩定性超快光源的研發始終是科研與工業應用的核心目標。時空鎖模光纖激光器因在提升脈沖能量、探索多維非線性動力學方面具備獨特潛力,已成為近年來激光物理與光學工程領域的研究熱點;而其中由橫模與縱模同時鎖定形成的“三維孤子”,更被視為突破傳統單模激光器性能瓶頸的核心研究對象。然而,長期以來,科研界始終面臨一項關鍵難題——如何實現對三維孤子內部單個模式光譜特性的精準、實時表征。近日,華南師范大學、北京郵電大學與暨南大學的聯合研究團隊提出“時空色散傅里葉變換技術”,成功解決這一難題,相關成果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《Laser&PhotonicsReviews》,為時空鎖模光纖激光器的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提供了全新技術支撐。 2025-10-31 
- 
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光學顯微鏡的“原子困境”終被打破 長期以來,光學顯微鏡面臨一道難以逾越的“尺寸鴻溝”:若將原子比作一粒沙子,光波則如同海洋波浪——由于二者尺寸差異懸殊,光波在傳播時往往會“錯過”原子,導致科學家無法通過傳統光學顯微鏡觀察并解析單個原子。盡管超分辨率技術已突破衍射極限,能呈現分子尺度的特征,但對原子級別的觀測仍束手無策,這一困境直至近日才被MIT團隊的新成果打破。 2025-10-30 
 
         
         
        
